“這后面有什么背景嗎?”這是過去一年我從跨國車企、合資企業(yè)和外國記者那里聽到最多的一個問題。這個問題本身的背景都不那么令人愉快,先是大眾DSG被迫召回,后來是央視曝奧迪、寶馬、奔馳使用“含有一類致癌物質的瀝青阻尼片”,還有吉利和自己的全資子公司沃爾沃苦等3年,終于“獲準”成立“合資企業(yè)”,再后來是央視和主流媒體批進口車“壟斷暴利”。而這個問題所指的“背景”則無一例外,不過是“政府背后插手干預”的尊稱。這是跨國車企膽戰(zhàn)心驚的一年,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經(jīng)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(fā)揮政府作用”,具有很強的針對性。那么,在這些事件背后,政府究竟起了什么作用?
先說央視3·15晚會后大眾DSG召回。德國及歐美媒體驚呼,這是中國政府為發(fā)展中國自主品牌而打壓外國品牌的“新動向”。我當即在《DSG召回,大眾的轉捩點》一文中說:“其實中國政府扶植自主品牌的手段之多,遠遠超過外媒的想象(盡管采取這些手段的效果是另一回事),犯不著非要明目張膽地跟外資過不去,畢竟,中國政府眼下正為2012年以來吸引外資下降而發(fā)愁。無論外媒能否理解其中的矛盾之處,有一點可以肯定:把DSG召回政治化,把水攪得再渾,也無法漂白大眾的傲慢、偏見和丑陋的大企業(yè)病!
其實在DSG召回問題上,政府的確通過央視3·15晚會向大眾施加了壓力,原因是DSG在臺灣召回后,大陸迫于巨大的國內輿論壓力而采取的行動,這不是“多余且不當?shù)恼深A”,而是對政府以往在此問題上少作為的糾偏,依法做政府該做的事。
但問題還沒完,央視隨后接著報道稱,全球三大高檔汽車品牌為使每輛車降低“150塊錢到200塊錢左右”的成本,使用了“含一類致癌物的瀝青阻尼片”;質檢總局已經(jīng)開始調查,并要求汽車企業(yè)自查。這一報道讓不少車主受到驚嚇,相關廠家忙作一團。然而,不少業(yè)內人士則質疑:為什么豪車內致癌毒氣如此嚴重,卻長期以來暢銷無阻,主管部門早干什么去了?如果奧迪、寶馬、奔馳這樣全球頂尖的豪華車廠家為了節(jié)省每輛車200元的成本,都使用致癌阻尼片,那么中檔和低檔品牌汽車會怎樣?外媒則因此確認,先是大眾DSG召回,又是三大德系高檔品牌的“有毒阻尼片”,中國政府的確是要打壓外資。
然而,這個轟動一時的報道和質監(jiān)總局的調查卻沒了下文,倒是有媒體以“央視瀝青阻尼片致癌報道騙局”為題報道說:經(jīng)過一系列調查,“終于真相大白,原來周光亞(央視報道中指認瀝青阻尼片有毒的“專家”,其身份“鬼鬼祟祟”)自己的公司也生產(chǎn)瀝青阻尼板”!此外,“瀝青阻尼片”的種類及是否含毒的問題,也有一些科學的說法從各種渠道滲透了出來。這明顯是一起冤假錯案,但相關廠家卻三緘其口,哪敢鳴冤叫屈,顯然是擔心強勢媒體的報復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政府干預。
如果說,對DSG和瀝青阻尼片事件,人們只是根據(jù)以往的經(jīng)驗教訓,習慣性地認為其背后有“多余且不當?shù)恼深A”,而實際上并不存在這類政府干預的話,那么,吉利與沃爾沃“獲準”成立合資企業(yè),就與政府干預脫不了干系了。堂而皇之地逼著兒子娶老媽,否則不給你建廠資格,而且即便你從了,也要等三年,這或許是審批制度在世界范圍內最離奇的案例之一。當然,對這個案例,主管部門多少還能拿汽車產(chǎn)業(yè)政策說事,而合資企業(yè)必須搞合資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車,就沒有任何政策法規(guī)的依據(jù)了,以至發(fā)改委一位負責人不得不出面否認這種天下皆知的暗箱政策的存在:“合資企業(yè)推出自主品牌產(chǎn)品,或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,都是屬于企業(yè)自愿行為,不是誰逼著他們這么做的!笨捎姓l信呢?
至于央視及部分主流媒體報道的進口車“壟斷暴利”問題,有報道說發(fā)改委“已經(jīng)密切關注不下兩年,并已經(jīng)展開了調查”,中國汽車流通協(xié)會也在配合發(fā)改委對汽車生產(chǎn)企業(yè)進行反壟斷調查,而大張旗鼓的媒體不過是配角而已。但問題的演變顯然出乎發(fā)改委的預料,一些業(yè)內人士分析了我國進口車的價格構成,包括稅費結構、企業(yè)的必要成本支出等,并與其它行業(yè)做了比較,發(fā)現(xiàn)進口車并無暴利,進口車高價的元兇是相關稅費奇高。于是,進口車高稅費而不是“暴利”廠家,成了人們強烈抨擊的主要目標。此外,對進口車經(jīng)營方式的分析結果也表明,進口車競爭相當激烈,并無壟斷經(jīng)營。
值得關注的是,在《國際商報》的調查中,那些被指“壟斷暴利”的企業(yè)一律三緘其口,但私下里卻有人說:主管部門已經(jīng)發(fā)話,要我們在媒體面前閉嘴。隨后還反問記者:這后面有什么背景嗎?后來,那些痛批進口車壟斷暴利的媒體也閉嘴了,至于是應主管部門的要求,還是因為意識到自己的報道漏洞百出、貽笑大方,那就不得而知了;相關的反壟斷調查也不了了之。反壟斷固然是政府的責任,但如此缺乏專業(yè)水準和濫用權力的反壟斷,還是少一些為好。
回顧一下,在這些事件中既有政府該做而沒做好,到后來亡羊補牢的,也有政府不該做而硬要做的,還有政府該做卻做砸了的,而政府主管部門又與媒體攪合在一起,外人分不清是怎么回事,只能猜“這后面有什么背景”。一個“猜”字表明政策和政府行為缺乏透明度和可預測性,對投資經(jīng)營者來說,這是最可怕的。而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“更好發(fā)揮政府作用”,正是要改善這類問題,使投資經(jīng)營者擁有免于猜不透的自由。